查看原文
其他

芳华一生献军营,比翼双飞为强军

火大青春工作室 火大青春 2020-08-29


年年建军节,今年大不同。对于火箭军工程大学首批转改文职人员的苏章戎、谭鑫夫妇来讲,这一天的到来,就意味着要换下“卡其色”,着上“孔雀蓝”,心中虽有些不舍,但更多的还是期盼。



这个暑假,他们安排了一次特别的寻根之旅,因为父母离开部队近20年了,苏章戎带着家人,重回父母工作奋斗过的大西北——喀什、和田、乌鲁木齐、伊犁等地。他们很欣慰:与父母不同的是,虽然换下戎装,但他们的军旅生涯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在强军兴军路上并肩同行。在今年的编制体制调整改革中,学校服务保障中心财务结算室会计师苏章戎和教研保障中心设施设备室助理工程师谭鑫,双双提出申请转改文职人员。



“面对军改大潮,我们应该顺势而为。”苏章戎出生在军人家庭,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他坦言,选择转改文职人员,源于对部队的热爱与留恋。苏章戎选择转改时,身边曾有人劝他,何不再观望观望。然而,就在一些战友还在犹豫该不该转时,他已下定了决心:“我听从内心的声音,外界的一些说法并没有动摇我的选择。”



苏章戎的父母都是军人,而且经历过军队改革。就在父亲2001年离开部队那年,苏章戎考上军事经济学院。在苏章戎家里,至今摆着一张父母与他在军校拍的全家福。



母亲当年第一批转改文职干部,父亲第一批自主择业……有着近30年军龄的父母告诉他,服从组织安排,跟着部队不会错。因为军队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要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早选择早受益。



对于妻子谭鑫而言,一开始并没有做好选择转改的准备,因为自己刚刚调正营不久,还想再奋斗几年,争取可以调个副团。



论工作,苏章戎参加过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获得过原总部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拿到过火箭军某财务比武活动个人三等奖;谭鑫在基层部队时就担任过宣保股长,立过三等功。论选择,苏章戎所在岗位再干一年就符合自主择业要求;谭鑫可以选择转业,如果选择转改文职人员,就意味着要转岗……面对谁转谁不转、先转后转等问题,小两口曾发生过争执。



当时,谭鑫曾一度想过“向后转”,多照顾家庭。一次,谭鑫鼓起勇气想做丈夫的工作,可看到苏章戎一次次凝视着桌上那张全家福,她欲言又止。苏章戎出生那年,父亲正好下边防任职,母亲进产房的那天,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是部队的医生、护士和战友给了母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父母在给他取名字时用了一个“戎”。谭鑫非常理解丈夫对军营的爱,也深知丈夫最难舍的莫过于分别。



“转改后,待遇与军人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学校环境很好,文化底蕴也比较深厚,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益。作为女同志,选择转改文职人员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否则将来即使调了副团,仍然要面临转业,而选择计划安置就会离开学校,我们一家人或许会过上聚少离多的生活……”苏章戎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让谭鑫动了心。她了解每年干部转业安置工作,知道现在地方计划安置的压力比较大,更清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权衡利弊后,她决定与丈夫一起转改文职人员。



一生芳华献军营,比翼齐飞为强军。转改后,苏章戎和往常一样,每天忙着学校各类经费的审核、结算、报销;谭鑫转到新的工作岗位后,着手新的教学设施设备报修系统招标、研发、制作……他们经常一起上下班,在熟悉的环境中与熟悉的同事相处,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丝毫没有懈怠放松。



“把一生献给军营,支持改革强军,续圆此生军旅梦,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采访结束时,苏章戎、谭鑫夫妇对记者说。从他们眺望远方的眼神中,记者看到了他们对军营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摘自2018年8月8日解放军报

《文职方阵》版头条


 END 

出品 | 火箭军工程大学融媒体

来源 | 解放军报

文稿 | 苏新宇 钟福明

投稿邮箱:ihuoda@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